有这样一群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们端坐在教室角落

发言时脸红 上台说不出话

仿佛无法承受过多的目光与注视

羡慕着他人在台上的侃侃而谈

赞佩他人在聚会中的落落大方

但小葵想说

追逐自己的梦想

拥抱生活 拒绝社恐!

01

孤独“社恐”

班级团建,气氛正好,同学们嬉笑打闹,开怀大笑。可小王孤单地坐在一旁,紧紧盯着自己的手机,不时慌张地看一眼热闹的人群,然后佯装轻松地抓起些零食转移注意力。“社恐”,早已慢慢侵入我们的生活。

目前,我们之中很多人都难逃“社恐”困境:恐惧社交、远离社交、孤立自我。这并不奇怪。我们作为大学生,距离高中时期依然很近,高中时期学习成绩是绝对的,我们也都一头扎进学习之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了大学,我们有很多与独立、生活相关的东西需要重新学习,总会分身乏术,对大学的社交环境无法及时适应,出现“社恐”自然也很正常。

小王曾表示过,自己对社交的恐惧甚至在网络上也无法减轻。当必须在人多的大群里发言的时候,她往往斟酌再三,对话框顶端总是“对方正在输入”,但具体输入了什么,聊天对象总也等不来。像这样的“社恐”,他们的内心往往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自我“辩论赛”——他们一边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勇敢发言,一边又担心所展现出的自己不够好,担心别人会给予他们负面的评价。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建设背后,是“社恐”人不断的精神内耗,他们逐渐把自己的社交形象放得低微,但却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社交能量,反是消磨了那份社交的勇气。

02

孤岛困境

但我们大可不必为这些个人因素而自责。科技时代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对“社恐”的产生与传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网络社交本质上是一种单薄社交,它能为我们带来的本质上是一种碎片化的弱连接”,互联网看似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弱化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交。正如我们可以在社交软件上和素不相识的网友谈天说地,却无法与身边同学面对面地轻松交流;我们可以刷着短视频笑一整天,却无法在集体游戏时放开自我。

某种程度上,这样“只闻其声不知其人”的社交方式可能是“社恐”者的福音,社交过程中对于个人形象和聊天节奏的约束更少而社交语言的思考和组织时间更多,社交压力随之大大降低。打开软件商店,“趣鸭”、“树洞”、“解忧娃娃”……各类倾诉软件层出不穷。我们将情感与心绪告知屏幕对面的陌生人,却不愿告知身边可以面对面倾诉的人。长此以往,越来越多地将社交的能量、感情投入到网络上,更加忽视了对现实社交的投入,最终陷入了“分裂式”的社交困局。

03

挑战自我

但“社恐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小王为自己的“社恐”感到焦虑,这已经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开始鼓起勇气,用更加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慢慢尝试参加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并时常在假日约上同学出游;另一方面,她也尽力与学校的心理老师交流。最后,她终于在一次课堂提问中举起了手。尽管手心有些出汗、腿有些发软,但她完美地回答了问题。

因此,“社恐”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的恐惧与逃避心理无所作为,最后成了“没有选择的社恐”——即无法选择是否交谈,交谈时处于被动交谈的状态。“被动”就违背了个人意志,容易助长反感与逃避心理,加深“社恐”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04

回应自我

那么,我们需要怎么“改变”自己的社恐呢?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小王能够走出“社交恐惧”的阴影,我们也可以将“社恐”的生活过得缤纷多彩。

需知,成为社牛并非一定要完全克服社恐。同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必要强行要求自己成为某一类人,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交身份,选择一种更舒服的社交方式,拒绝无效社交,参与那些能够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社交。不妨成为一名“社交牛杂”,掌握“有选择”的社交,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勇敢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够寻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走出封闭的朋友圈。

或许有人会说,“成为‘社交牛杂’太难了,我做不到那么火热地与人聊天。”其实,“社恐”变“社杂”没有那么难,“社杂”介于“社牛”和“社恐”之间,不必完全踏入“社牛”的圈子,只需要迈出半步与其“贴贴”,或许就能看见新世界呢~

对“社恐”人本身来说,扬起自信的风帆,减少精神的内耗是首要任务。在镜子前多对自己微笑,告诉自己“你可以”,在按下每一个回车键时尝试不犹豫,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信就是摆脱“社恐”,走向“社杂”的一半啦。与此同时,“社恐”人也不应受到网络的摆布而将社交割裂化,要知道“社杂”人的社交可是言之由己,收放自如。更多地把社交能量投入“高兴趣”而非“低压力”,或许是脱离“分离式”社交困境的破局之道。

从“社恐”到“社杂”,这不是对繁杂社交生活的妥协,而是对自身社交需求的清醒认知。当话不投机的时候,或是遇到无效社交的时候,我们大可以做个“社恐”,沉淀自己,默默积攒社交能量;而当相谈如故,兴趣盎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社牛”,将自己的社交能量释放出来,在自己喜欢的场合光芒四射。

我们没法成为生活的旁观者,寻求渴望时更应该依靠自己的行动来争取。我们想要在生活的舞台上散发光芒,就不该否定世界,否定一切,更不应该否定自己。

也许你喜欢独处 躲避“交流”

但或许

你也可以尝试与自然交流

逛逛你未曾认真看过的校园

发现你未曾发现的风景

这时的你

是否会得到更多愉悦呢

试着出去走走看看吧!

关键词: Large Payload 1048576 Entity